教改天地Press Center

学科论文

> 教改天地 > 学科论文

主体参与 自主学习
来源:本站 作者:超级管理员 点击:8673 发布日期:2011-03-07

素质教育具有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和让学生主动发展三个要义。使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教学大纲》提出的要求。教学过程就其本质而言,是在学生获得知识技能的同时,实现其个性心理品质全面发展的认知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是内因,教是外因,教只有通过学才能起作用。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进行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归宿和依据。没有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无论是面对全体,还是全面发展,都将成为一句空话。

当前,从小学语文教学现状来看,学生语文知识掌握得较好,但语文能力不强。从教育学角度说,是“学会”解决得较好,“会学”尚未能解决好,更谈不上养成良好的语文习惯。究其原因,是语文教学中,重教轻学,重理解轻训练,重分析轻感悟,重结果轻过程,学生的“主动学”被教师的“一言堂”所取代,学生的主体地位被教师的“满堂灌”所夺走,学生围着老师转,自己读书时间少,自己揣摩、思考的机会少,质疑问难、发表独立见解少,独立进行语言实践活动机会更少,学生未能参与学习,未能自主学习,未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得不到充分发挥,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学习能力和创造力得不到培养,语文素质得不到提高。

改革小学语文教学,推进素质教育,其核心是深化课堂教学改革。针对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忽视学生主体性的问题,我们要树立和强化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意识,让主体参与学习过程,自主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充分发挥主体的能动作用。

一、主体参与

布鲁纳曾经指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的主导根本目的是引导主体参与学习,教师应把“学为主体”作为施教的基本点,去组织教学过程,使“教为主导”成为“学为主体”的根本保证,促使主体参与学习活动中。

1、激发学习兴趣,引导主体主动参与学习。施教之功,先在激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源泉,是学生学习心理标志之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心理,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先导。教学中,要采用多种方式,激发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①巧问促趣,引导参与。教师设计巧妙的问题,设置悬念,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思维活动的动机,引导学生参与学习。例如,教学《将相和》一课,教师向学生介绍时代背景后提问:“廉颇和蔺相如曾经不和,课题为什么叫《将相如》呢?请大家认真课文,发表自己的看法。”这一巧妙的提问,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把学生引到学习活动中。

②启发质疑,引导参与。学贵有疑。“大疑大进,小疑小进,无疑则无进”,质疑问难,是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推动力。教师应启发学生把自己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和大家共同探究,变老师提问为学生质疑,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例如,教学《金色的鱼钩》,教师让学生联系《马背上的小红军》、《草地夜行》这些学过的课文,说说对草地的印象,然后请学生读课文,把不理解的问题提出来。学生读书后,提出了许多问题:老班长还不到40岁,为什么背驼了,脸上布满皱纹,两鬓都斑白了?老班长身体很衰弱了,为什么还能用饱满的情绪鼓励着三位小战士?这个鱼钩长满红锈,为什么会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通过质疑问难,学生的学习兴趣被调动起来,他们认真读书、积极思考、提出问题的过程,是主体参与学习的过程。

③鼓励解疑,引导参与。质疑是手段,解疑才是目的。只有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思维能力、学习能力才真正得到提高。教师要把解疑权交给学生,发动学生共同讨论,互相解疑,还可以引导学生自己解疑。学生为了解疑,必然要参与到读书、思考、发言的主体实践活动中,其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就得到锻炼,得到培养。

④开展竞争,引导参与。竞争,使人的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更加强烈。随着学生自我意识的增强,他们对竞赛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学中适当进行朗读比赛、讲故事比赛、书写比赛等活动,引导学生跟同学竞争,跟自己竞争,激发学生体验成功的动机,促进学生参与学习。

⑤大胆放手,引导参与。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待学生有一定基础后,有些线索清晰、内容简单的课文,教师可大胆放手让学生反客为主,充当教师角色。例如,教学《火烧云》,教师让学生思考:假如你是教师,要让学生弄懂什么,学到什么?你准备怎样上课?学生认真读书,制订出教学目标:了解火烧云的颜色和形状的变化;理解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相结合和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他们设计出问题:火烧云颜色有哪些变化?火烧云形状怎样变化?课文哪些地方是动态描写?哪些地方是静态描写?他们还设计出作业:摘抄火烧云变化极快的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种做法,学生感兴趣,乐于参与,他们认真阅读课文,积极思考,在参与目标设计、提问设计和作业设计的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体。

2、优化训练过程,促进主体全程参与学习。施教之功,重在训练。教学中,化讲为练,以练代讲,通过科学训练,让学生获得技能,扎下学习基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教师要精心安排训练过程,促使学生全程参与学习。

①训练时间要保证。日常教学中、观摩教学课上,我们经常发现教师提出问题,多数学生尚未把课文读完、读懂,尚未把问题思考清楚,尚未把语言组织好,教师就让学生回答,学生或者呆若木鸡,或者吞吞吐吐,教师只好把答案“灌”给学生。教师没有给足时间让学生读书、思考、组织语言,这实质是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略了训练过程,结果学生的语言、思维得不到有效的发展。训练中,要给学生留足读书的时间、思考的时间、组织语言的时间,这是发展学生语言、思维的基本条件。

②训练要多样化。从训练目标看,要有知识目标,还要有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从训练内容看,要有语基训练,还要有思维训练和品行训练;从训练方法看,要有言语训练,还要有操作训练和体验训练;从训练形式看,要有学生群体活动,还要有个体独立活动。通过多样化的训练,尽量让学生直接对阅读内容目视、口诵、手写、心想,让语言文字以最快速度直接作用于学生各个器官,引起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分析、概括、综合、想象的思维活动,使学生在听、说、读、写、思的训练中,达到语基训练、思维训练和品行训练的最佳结合,实现心智的和谐发展。

③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堂上,既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又要注意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珍惜学生的独立见解,将有助于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所思所感。学生的观点,哪怕是幼稚的,但只要有一点创新的火花,都要珍惜,给予鼓励,以利于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能全程参与学习。

二、自主学习

从社会和人的发展看,21世纪需要的是有创新意识、会学习的人,“只是拥有有关科学的知识体系对学生来说已经不是学习目的”;从学科性质看,语文是工具性学科,它完全可以自学,也只有靠自学,靠主体参与语言实践活动才能真正掌握;从教学过程看,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只有学会学习,才能具有参与教学过程中去的能力。重视学生学习过程,让学生自主学习,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人终身教育的要求,也是语文学科性质和教学规律所决定的,它体现了叶圣陶先生提出的“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思想。

1、重视学法指导,促使主体形成学习能力。施教之功,贵在授法。“授人一鱼,仅供一饭之需;教人一渔,则终身受用无穷”。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形成学习能力,是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让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语文教学活动过程要成为教师指导下,学生参与学习活动,自行探索,自己发现的过程。

①根据目标内容,确定学习方法。学习方法有整体的方法,如读懂一篇文章的方法、预习课文的方法、领悟文章思想感情的方法等;也有部分的方法,如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体会句子含义的方法、读懂一段话的方法等。学法指导不应贪多求全,而应该根据学习目标、学习内容确定学习方法,做到一课一法、一法多练,使学生学有所得。

②遵循认知规律,安排训练步骤。学法指导应符合学生认知上“理解——迁移——运用”的规律。现以寓言教学学法指导为例,谈谈训练步骤的安排。

第一步:凭借范例,理解学法。在教材编排上,一般是两则寓言编在同一课。教学时,以其中一则为范例,引导学生理解故事的内容,再引导学生或分析事件或评价人物形象或联系生活实际来悟出寓言所蕴含的深刻道理,然后理解成语的比喻义或引申义。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学习寓言的方法:①理解故事内容;②体会寓言道理;③理解成语含义。这样,学生以范例为凭借,理解了学法。

第二步:尝试学法,练习迁移。学生初步理解了学习寓言的一般方法之后,教师要尽量多让学生运用方法进行阅读实践,只有多尝试,才能获得好的迁移效果。另一则寓言的教学,可让学生按照学习寓言的三个步骤,进行尝试学习,共同探究、讨论,教师相机点拨。通过迁移练习,学生初步掌握学习寓言的方法,初步形成学习能力。

第三步:触类旁通,运用学法。运用学法是理解学法的目的。学生初步理解掌握了学习寓言的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自觉运用这一学习的方法,自学其它寓言,使学生真正掌握学习方法,熟练运用学习方法,形成学习能力。

2、培养良好习惯,促进主体自觉主动学习。施教之功,成于养习。叶圣陶先生对于教育的本质有这样的论述:“把某些精要的东西化为自己的血肉,养成永久的习惯,终身以之,永远实践,这对于做人真有用处。”教育家B•罗素说过:“儿童正处在新习惯易于养成的年龄阶段,而好的习惯可以自动产生大部分美德。”教学中,抓学习良好习惯的养成,让学习过程逐步成为一种自觉、主动、自动化、持久的学习行为方式,帮助学生主动学习,其意义已经超越语文学习的本身,它能有效地促使主体终身学习,日久且能化为优良的性格和美好的品德,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是素质教育的归宿,是主体素质的标志之一,是素质教育一项重要内容。

小学语文教学肩负着培养学生良好语文习惯的任务。教学中,教师应充分重视。

①明确要求。教师要让学生明确良好的语文习惯由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写作习惯组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包括:爱读书,多读书;一边读,一边想;认真做笔记;经常使用工具书。良好的写作习惯包括:勤于积累写作材料;勤于思考、勤于动笔;重视修改;认真书写。要求越明确,训练的效果也就越显著。

②严格训练。习惯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在严格有序的训练中形成的。训练要让学生有操作步骤可依。例如,训练学生“一边读,一边想”,就要学生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要用眼看,用口读,用心想,用手写。这“四到”的操作方法是边读边思边勾点圈划和批注,这是促使读写结合行之有效的方法。由于有圈划批注的具体要求,读思就具体了,具有可操作性。

③持之以恒。良好习惯的养成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它要求学生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坚强的意志。只有持之以恒,严格训练,才能取得良好效果。而要求松懈,不良习惯一旦形成,纠正它则要付出更多的辛劳。

良好的语文习惯一经形成,学生就会把学习化为自觉主动的行为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总之,语文教学中,只有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主体参与学习,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使主体得到主动、生动、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才能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本文入选199912月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教苑授渔----“让学生学会学习”专题论文集》(ISBN7-80640-140-7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