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Press Center

教科室

> 新闻中心 > 教科室

【喜报】全国获奖11人!获奖数量全省第一!
来源: 作者:泉州市晋光小学 点击:482 发布日期:2023-11-02

喜报


近日,由国家教育部、全国语委办主办的第届中华经典诵写大赛“诗教中国”诗词讲解大赛决赛获奖名单公布。泉州市晋光小学再创佳绩,11位参赛获奖。分别为二等奖1名,三等奖2名,优秀奖8名,获奖人数全省第一!

本次大赛以“书香新时代,典亮新征程”为主题,旨在诠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彰显中华语言文化魅力、弘扬中国精神,其参赛人次超20万,社会影响广泛。泉州市晋光小学高度重视此项赛事,制订了详细的备战方案,组织教师们积极参与,在经历初赛、复赛、半决赛、全国总决赛的激烈角逐后,11位参赛教师凭着良好的诗词素养、扎实的专业功底,从20万赛事参与者中脱颖而出,载誉而归,喜获骄人佳绩!


获奖教师

黄祯

“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情之外”。《题西林壁》这首诗,苏轼另辟蹊径,面对庐山写出了富有哲思的诗篇,黄祯老师在讲解这首诗时,从“品读、观象、明理、对话”四个方面落实诗词教学,引导学生在兴发感动中走近苏轼,感受其特殊的人生经历,深入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一味妙悟。

陈瑞娜

陈瑞娜老师执教古诗《观书有感》,她巧妙地将两首《观书有感》串联起来,实现组诗教学。抓住哲理诗特点,借助抓景物、明诗意、悟诗理三把金钥匙,利用平板,自主探究,明晰以“水”喻“书”,感悟以书为伴,“典”亮人生的哲理。

林诗怡

林诗怡老师讲解《渔歌子》一诗,她从“词中有画”“词中有音”“词中有情”三方面落实诗教理念,在平仄变化中让学生领悟古诗词的音韵美,引导学生在“兴发感动”中走进“渔父”,体会张志和的高雅情趣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孙玮婷

孙玮婷老师在讲解《十五夜望月》这一古诗时,通过“月”这个意象展开教学,链接其他诗人笔下的月导入本课,通过多种方式诵读体会诗歌中的月,感受月夜静寂、清冷之感。除此之外,诗句中诗人王建对友人杜郎中的思念之情婉转含蓄,孙老师以朋友圈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作为杜郎中将如何回复,进一步体会“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悠远意境。

李洁萍

《元日》是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抓住有代表性的生活细节:点燃爆竹,饮屠苏酒,换新桃符,充分表现出年节的欢乐气氛和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同时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和充满欢快及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

许榕鑫

“读-品-悟”是古诗教学中的重要环节。许榕鑫老师在教学《芙蓉楼送辛渐》时,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诵读诗句,理解王昌龄“冰心玉壶”般的志向。品关键词“寒”和“孤”,体会诗人送别好友时孤寂的心情。拓展诗人其它诗句,感悟诗人爱民如子、坚守初心的形象。力求达成“读得好、品得透、悟得深”的教学效果。

沈承苑

《小池》是宋朝诗人杨万里的作品,全诗运用丰富新颖的想象以及拟人手法,细腻地描写了小池周边自然景物的特征和变化,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我充分引经据典,并走进杨万里的生平,抓住“偷”字体会作者心境。

吕雅瑜

此诗语言自然朴素,却形象逼真。全诗无一生僻字,却字字惊人,堪称“平字见奇”的绝世佳作。诗人借助大胆想象,渲染山寺之奇高,把山寺的高耸和夜晚的恐惧写的很逼真,从而将一座几乎不可想象的宏伟建筑展现在读者面前,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

朱煜琳

朱煜琳老师执教的《竹石》一课,形神兼具,联结今古,贯通物我。从读出节奏、读出韵律,到读出古诗的画面感,朱老师让学生通过品读“咬定”“破岩”“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支撑起对“竹石”这一意象的还原和把握。最后,朱老师以言志为体,追慕诗人的人格之美。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已实现了自我生命的拔节。

占薇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其二)诗词讲解,是占薇老师执教,陈秀清老师指导的一堂课。本课选取南宋词人陆游68岁时写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其二),聚焦陆游的爱国精神,体会陆游至死不渝的家国情怀,鼓舞传承陆游的爱国之志。

黄雅君

《宿新市徐公店》是宋代诗人杨万里的作品,此诗写篱落、菜花、儿童、黄蝶,运用细节描写,表明诗人对田园情怀的敏感度,全诗语言清新,富有情趣,因此,黄雅君老师从介绍诗人刚正爱国的精神气质,与清新活泼的诗歌特点对比入手进行讲解,还联系近现代葆有童心的名家,引导听众应有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据悉,泉州市晋光小学连续参加五届“迦陵杯·诗教中国”诗词讲解大赛,学校2次获优秀组织奖,38位参赛教师获奖,另有10多位教师获优秀指导教师奖,逐步构建诗教范式,成为全省诗教立人典范。

“书生报国果何从,诗教绵绵传嗣响。”泉州市晋光小学秉承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育人精神,孜孜不倦推广中华古典诗词,发扬中华优秀诗词文化,努力以诗词独特的“感发”力量,激发同心向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有学识、有修养、有自信的接班人,让更多师生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的受益者、传承者、建设者。





撰稿:黄  祯

编辑:林守英

一审:黄  祯

二审:曾惠兰

终审:张祝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