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论文Press Center

德育论文

> 德育论文

[澄圃26期电子版] 探索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的途径
来源:本站 作者:超级管理员 点击:21867 发布日期:2011-03-08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一目标使“改变学习方式,倡导自主性学习”成为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自主性学习的实质是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发挥内在能动性,向未来领域探索的学习活动。自主性学习是古今中外无数成才者的成功之道,所有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都一定是自主性学习。小学数学课自主性学习涉及教材、教法、教师和学生等方方面面,笔者拟从自学、探究、实践、反思四个方面,谈谈自己的实践和思考。

一、自学—自主性学习的前提。

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以讲代“思”,以讲代“学”的现象还十分普遍。教师总是乐于将知识掰开来,揉碎了“喂”给学生,总是喜欢充当学生的眼睛,满足于口耳相传。事实证明:这两种做法都无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形成,无助于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心理的形成。这样的教学,学生越学越“懒”(习惯于从教师那儿获取知识),越学越“笨”(学生不会思考,不会提问题,不会独立解决问题)。

因此,学生的自主性学习,首先应有先学(自主阅读)的权利。小学数学教科书有较强的可读性,教学中,教师要创设自学氛围,提供自学的空间,指导学生借助教材,借助精心设计的预习题自主阅读,使他们学会边看书,边思考,并把自学体会和亲身感受用语言表达出来,鼓励他们通过自学的途径来获取数学的新知识,并提出自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接着,在组织大班交流和教师讲解前,先安排学习小组内的交流汇报:说一说,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不懂?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探讨现存疑难问题,交流对新知识矛盾想法和解题经验,集思广益,互帮互学,及时矫正,让学生在相互启发中完成第二次自学,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会学习、善学习是信息化社会公民的基本素养,“学会学习”是时代赋予学校教育的重要使命。在小学阶段,使学生具有自学的习惯和能力,对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自学能力的培养,正是学生自主性学习的重要方面。

二、探究—自主性学习的核心.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和联系。自主性探究,就是要求学生根据各自的经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主动地从事观察、操作、实验、猜测、验证、推理等“做数学”的活动,获得知识结论向亲历探究过程转变,使学习活动“知情合一”,并“再创造”出新的数学知识来。

例如学习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对于公式的推理验证,不暗示学生,也不采用一问一答式“启发”,而是让学生真正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可为学生提供许多操作材料,让学生选择验证。方法多种多样:①在长方形长和宽上摆小正方形块;②把小正方形块拼成长方形;③以一厘米的标准,把长和宽等分…在探究实践活动中,学生有了真切的体验,得到的结论是属于自己的,发自内心而不是外加的,实现了获得知识结论向亲历探究过程转变。又如“15100÷2075……?”,学生们的意见不一。有的认为余数是100,理由是“151个百除于2个百,余数该是几个百。”有的认为应用商不变性质把15100÷200看作151÷2,余数100就比除数大了,不行。争论不休的结果迫使孩子们继续思考更好的方法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最后终于找到可以用验算的方法来知道余数该是几?这样的学习活动,让孩子们切切实实地经历了数学知识的探索过程,实现了知识的自我构建和自我理解。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探究”,对于儿童来说,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天性;对于教学来说,又是一种难得的宝贵的教育资源。在引导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尽可能提供探究机会,确保自主探究的时间,让新知成为学生探究的所得,“创造”的所得。

三、实践—自主性学习的目标。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要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不仅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自主学习的过程。学生在实践应用中,进一步探究实际问题的各种关系,进而将之用数学关系表示出来,使问题得到解决。

例如:学过了“元、角、分的认识”,组织实践:自购春游用品。老师提示的用品有食品、玩具等,要求学生根据实际需要,合理选择,同时费用不超过20元。学过了“时、分的认识”,要求学生记录自己每天晚上做作业的起止时刻,完成作业所用的时间。观察、统计妈妈每天做家务大约需要多少时间。学过了“面积的计算”,让学生回家测量自己房间内物体表面的长和宽,再计算它的面积。这些实践活动,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对它们兴趣盎然,跃跃欲试,纷纷行动起来,利用所学知识去探索和解决,既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切实感受了“数学就在身边”。

又如:在学生掌握了用圆规画圆的方法后,设计到操场上画几个可以用作“丢手绢”游戏的圆的实践活动。要求学生先设计方案,再讨论方案是否可行,最后进行实际操作。这样的设计,要求学生把掌握的基本技能转化为实践能力,是个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把学生的思维触角从课内引向课外,由数学情境走向生活实际,使画圆这种单一的技能训练行为,转变为学生自主探究的实践活动,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总之,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心中悟出始知深。实践出真知,学生在一次次的实际应用中,有效地把学到的书本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既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学到了课本上没有的知识。了解了社会、生产发展的状况,体验了学习数学的乐趣,认识了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和社会价值,从而以正确的态度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的学习中去。

四、反思—自主性学习的延伸。

引导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在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同时,还应重视培养反思性思维能力。反思,一般是指对过去经历的再认识,是自我矫正,不断提高的过程。自我反思、自我批判能力是保证学生持续发展的动力,也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自主学习活动。教学中,要注意给学生创设反思的氛围,提供必要的时间和方式指导,引导学生把反思性思维运用于学习的各个环节。

1、借鉴反思。学生与学生的互动关系是客观存在的,由于文化背景以及知识经验等方面的差异,对于同一问题,学生解答的思路是不会完全一致的,引导学生对照他人的经验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可以促进自己创新。如,面对“一题多解”,让每种算法的学生表述自己的思维过程后,教师可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对照别人的计算方法反思:这种解法我为什么没想到?自己只须深入想想就可以想到这种解法的,为什么没这样做呢?这些解法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呢?通过反思,学生不仅开拓了思路,学到不同的解法,又对创新思维作了检查批判,锤炼了思维本领。

2、结果反思。要使学生的学习做到“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不仅仅满足于得出结论,还要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如,面对“一题多解”引导反思:这些思路和解法是否正确、简捷,提高思维品质。对于作业批改,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老师的提示反思:错在哪儿?原因是什么?怎样改正?使学生通过有针对性的反思,提高思辨能力,促进进一步的学习和创新。下课前几分钟,引导学生反思:这节课我学会了哪些知识?这些知识的要点是什么?我是怎样学会的?谁能给大家提出一个继续探究的问题?请你课后到周围找一找,有哪些地方与今天学的知识有关系?

运用多种方法,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自我反思的能力和习惯,不仅可以促使他们的创新思维得以健康发展,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自主学习。

实践证明: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参与学习,矛盾亲身体验,方法自主寻找,思路自主选择,规律自主发现。如此自主性学习,实实在在地激发了学生“想学”的欲望,树立了学生“能学”的信心,培养了学生“会学”的能力。促进学生主观能动性,解决问题的思维性、策略性及主动性,还有个性等品格的形成,为学生的终生学习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