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论文Press Center

德育论文

> 德育论文

[澄圃26期电子版] 浅谈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来源:本站 作者:超级管理员 点击:7188 发布日期:2011-03-07

当前,我们正面临着一场新的科学技术革命,这场革命正迅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传统习惯。人们的社交活动日益频繁,生活节奏大大加快。一个不善于口语交际的人,在这样的社会里,是很难适应需要的。为了符合新形势的要求,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听和说的训练,已改成为口语交际的训练,由原来要求能听懂别人的话,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提高到不仅能听懂别人的话,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而且在此基础上能与对方进行语言的交流,思想的沟通。但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较为多见的是,仅变换个提法而已,将原有的听和说的训练”,替代口语交际训练,来个换汤不换药。这样一来,不能达到新课标提出的教学要求,真正完成口语交际训练的教学任务。针对“如何加强学生的口语交际训练,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问题,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很多新的探讨。对此,本人通过反复的实践、摸索,总结以下几点体会:
         
一、设计讨论话题时,为口语交际留有对话的空间。

听和说是人类认识和交往的两种基本活动形式。口语交际训练并不是“空中楼阁”,它仍然需要良好的听说能力作为基础。因而,在口语交际训练的初始阶段应分两步走:一是根据“口语交际训练”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听和说的训练,让学生在交际过程中“有米下锅”。二是将听和说训练”进行升华,引导学生进行对话交流和

思想的沟通。但现在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的口语交际训练课,课堂气氛非常活跃,看似很有“新意”,但仍是停留在听和说的训练层次水平上。

例如:一位老师在教学《推荐一本书》时,就先后以两个问题作为“线”,把学生由听和说的训练引到“口语交际训练”中来。上课伊始,教师就悄悄地把问题抛给了学生:好书是陪伴我们健康成长的良师益友。同学们喜欢什么样的书,它最吸引你的是什么?今天,我们将走进书的海洋,去寻找一本自己最喜欢的书,并把它推荐给大家。接着向学生展示了网页中各种书的相关介绍,然后让学生自己观看、查阅后组织语言推荐一本书。学生看完网页,个个兴致勃勃,踊跃上台。有的说:看,这就是我要向大家推荐的书——《全国小学生优秀作文》。现在我们大多数同学一见作文就头疼,我也是如此,《全国小学生优秀作文》对我们作文水平的提高大有好处。这本书内容丰富,例文题材广泛,有的旁边还有评析,教我们怎样把事情写具体、写生动,怎么样,这本书不错吧,对我们的学习可是大有帮助哦,同学们别犹豫,心动不如行动啊!有的说:我介绍的是《十万个为什么》,这是一套科学丛书,相信有很多同学都听说过,但真正认真看过的人也许很少吧!这套书图文并茂地向我们讲解了许多科学知识,让我们懂得了许多科学道理,是很难得的一本好书啊!行动起来吧,同学们!还有的说……课堂上,学生的语言、神情、举止无不叫人啧啧赞叹。但是,如果这堂课仅仅上到这就宣告结束,那只能说是上了一节精彩的“听说训练课”,因为真正的交流还没有开始呢。

正因为教师心中装有口语训练的要求,把握好口语训练的空间,并将口语训练的空间范围大小和恰当的时机留给学习对象,为学生创造一个交流的平台.紧接着,教师便设计了一个巧妙的问题.老师把喜欢同一本书的同学召集到一块,向他们提出问题:“你们有着共同的喜好,可以算是知音了,一定有许多话要交流,现在能不能抓住这个机会像平时聊天一样聊一聊,为什么喜欢这本书,喜欢这本书什么呢?”此话一出,学生们立刻你一言我一语聊得热火朝天。这时真正的交流开始了,教师随机加入他们的交流,不露声色地加以引导,使听和说”得到升华,由听和说的训练过渡到“口语交际训练”,并且让学生在交际的过程中有个明确的方向,有话可说,乐于进行口语交际,对口语交际充满信心。

二、创设学习情境,将口语交际的话题建立在相应的生活背景下

进行。

课堂教学是师生、生生之间交往的双向互动过程。每一堂课都为学生口语能力的发展提供了机会,语文课上尤其如此,课堂上的听讲、讨论、评议、提问、发表见解……无一不使语文课成为培养学生听说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的“阵地”。虽然,课堂教学对学生语言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口语交际是现实生活的需要,只有在生活化的交际情境中,才具有真实性,才能产生自然而然的、具有实际意义的交际活动。下面重点谈谈如何在课内外创设口语交际情境进行交流。

(一)把生活引进课堂。

所谓把生活引进课堂就是根据生活自身的逻辑和口语交际训练的要求、程序等实际需要而精心设计出某种生活情境,在学生浑然不知它是人为设计的情况下,以真实生活的面目呈现给学生,让学生信以为真地投入交际。这种生活不是生活的原生态,而是艺术化、戏剧化的生活,比现实生活更集中,更典型,也更引人入胜。交际的参与者可以有执教者和学生以外的其他人,其中有些人可能是扮演者,他们所进行的交际活动是表演性的。但学生还是以本人的身分参与交际,所进行的交际活动同样是实战性的。

如:学校即将举行校运会,各班同学都抓紧时间投入紧张的训练,但安全隐患随处可见。我抓住这一契机设计了一堂口语交际课。上课铃声响后,学生们却久久不见老师的身影。就在学生们望眼欲穿的时候,我才匆匆忙忙地走进教室,满怀歉意地说:“同学们,真对不起!刚才有个同学在练习跑步的时候,一不留神把一个小同学撞倒了。那个小同学虽然只是手臂擦破了点皮,却大哭不止。而练习跑步的同学也许是吓坏了,呆立一旁手足无措,我只好先把他们送到医务室再赶回来上课。不过,老师的心到现在还放不下呢,我们总得通知他们各自的班主任来处理这件事吧”(均为事先安排好)。学生们听了连连点头称是。于是,我为学生们分了工:有的去请小同学的班主任;有的去把练习跑步同学的班主任请来;有的到医务室安慰两位同学。同学们按照安排完成任务回教室后,我要他们汇报刚才在完成任务时是怎样述说的,相机规范他们的语言。然后再让他们分析事故发生的原因以及如何避免类似事故的发生。下课铃响了,学生们在不知人为设计的情况下完成了口语交际训练,又增强了安全意识。

(二)把课堂设在生活当中。

有一回,我神秘地告诉学生:我们泉州光荣地被评为国家卫生城市了,为了使我们的家园更加美丽,广大市民必须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而好习惯的养成要从小开始。这节课,我们班有一个特殊的任务,要到幼儿园去教小朋友剪指甲,并帮助他们树立常剪指甲的意识。不过,学校对我们班有些不放心,你们有信心把这个任务顺利完成吗?学生们一听,对此充满了好奇和不服输,纷纷跃跃欲试。我抓住时机要他们介绍指甲刀的使用方法以及为什么要常剪指甲,接着向他们提出了活动要求(口语训练要求),再带学生们到幼儿园“完成任务”。在小朋友面前,学生们教得非常投入,不仅说得明白、详细,而且不厌其烦地根据小朋友的询问,一遍又一遍地补充说明和做示范。一节课结束了,学生们很有成就感,但他们却不知道自己刚上完一节口语交际课。可见,课堂并非是学生发展语言的惟一场所,正所谓,生活无处不课堂,口语交际活动无所不在无时不在。把口语交际的课堂迁移到广阔的社会、美丽的大自然中,就会营造出一种轻松自然的交际氛围,使口语交际活起来,使学生乐起来。

(三)借助多媒体再现生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如果在教学中能根据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借助多媒体精心创设声像并茂的交际情境,通过听、视等各种感官刺激再现生活的一幕幕,就能使学生身处能让其动情的情境,激发他们交流的欲望,让他们主动参与到口语交际训练中来。如:学校组织学生郊游的日子渐进,我抓住这一契机开设了一堂口语交际课《要不要郊游》。上课伊始,我一走进教室就高兴地把郊游这一好消息告诉学生,然后,让学生观看往年拍摄下来的在郊游中发生的趣事。学生们仿佛又回到了过去,个个神采飞扬,争先恐后地讲述发生在自己身上的趣事,言语中尽显兴奋之情,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接着,老师以此为铺垫,脸上的表情变得凝重,话锋一转:关于郊游,不见得都是好消息。现在,我们来看一条新闻。在学生们观看了多媒体课件中演示的数名学生在郊游途中死亡的消息,以及近年本省在郊游中发生事故有关数据之后,老师按照“要去”和“不去”郊游的主张把学生分为正方和反方,组织学生进行自由辩论。这时,学生们情绪高涨,大有不吐不快之势,于是一番唇枪舌战,双方的辩论交锋开始了,口语交际训练也在不知不觉中展开了。整堂课,多媒体课件的介入使得单纯的语言描述在直观的画面和权威的新闻形式面前显得苍白无力,对交际活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变“要我说”为主动交流,从而深化了交际的深度。

三、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口语交际训练的尝试。

网络的影响已渗透到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网络的兴起正改变着传统的教学模式;网络的交互性功能为学习者提供了更为开放的互动对话环境,并使每一个独立个体的话语权得到尊重,使学生自主学习成为现实。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现在或将来,在校学生不仅可以和同学及授课教师进行交流,还可以和国内外的名师进行交流。网络让学生足不出户就知天下事,就能同形形色色的人进行语言的交流,从而打破了课堂教学的局限性,为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开创了广阔的新田地。

把网络作为口语交际训练的平台,我充分利用网络的交互性功能,首先对学生提出探讨的问题或现象,让他们围绕问题或现象搜集资料,接着通过网络与名师、专家、警察等相关人士连线,同他们进行交流、沟通、探讨。网络的新奇、相关人士的权威、课前的充分准备、自主的话语权使得学生思维活跃,乐于交流,常常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是我们当前进行课改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教学中,我们只有通过各种途径,采取不同方式,遵循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经过反复实践、摸索,确确实实把口语交际训练落实到以“听”、“说”为基础的“交流”、“沟通”之上,努力达到新课标条件下的、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目标。